教育论文

激发学生热情的钥匙

时间:2013-01-23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激发学生热情的钥匙

    自1989年起,我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从事本科教学已近20个年头,除去先后两次出国的时间外,几乎每年都承担本科生主干课“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后两课合并为“20世纪中国史”)的教学任务。多年来,在不断汲取老一代史家讲授的经验和与历届学生的教学相长中,逐渐形成自己对讲授本科生主干课的思考,每次课后都特别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不仅积累了一些心得,逐渐提高了教学能力,体会到了为人师的快乐与满足,也使我个人得以一窥教学艺术的殿堂。2005年底,由本人主持的“20世纪中国史”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有人说得好:历史_E诸种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荣辱沉浮是非常吸引人、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但真正的历史学专门研究的过程却是十分枯燥的。这一段话较为准确地道出了历史欣赏与历史研究间的根本区别。

    如果仅仅是欣赏历史,于往事中寻得某种快意、解脱或逃避,或性情所致,“发思古之悠情”,那么于纵横四海、上下古今的闲情中阅读,信马由A或快意情仇,自然无须别人置缘。轻松与古人对话,事不关己,何等惬意!

    但是,对于大学本科历史学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而言,就不能只凭兴趣阅读,或只是有选择地在人物传记或重大事件中沉酒。要成为专门人才,首先要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训练,要有对相关理论的刻苦学习,要能于史料与理论的枯燥中逐渐锻造出敏锐的眼光,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而一切都离不开系统的、刻苦的、枯燥的,而又是不可缺少的专业知识训练。似青灯黄卷般的生活,又谁能堪?

    于是,一个矛盾产生了—20岁上下的青年才俊,风华正茂,常常还未脱少年意气,智力也在生成完备中,他们更希望在欣赏历史的乐趣中学习、体会、积累、成长,正在从通俗的历史欣赏到进人历史研究殿堂何的道路上摸索,而专业学习则是一个枯燥的、系统的专业训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科生对这一学习过程及心理历程转型的适应,是大学学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如何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引导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顺利完成从历史欣赏到历史研究的转型,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则是历史学本科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我在多年所承担的“20世纪中国史”主干课的讲授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启发,期盼于无形中使他们完成从欣赏历史到研究历史的转型。

    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二年级下半学期进行,此时学生们已修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他们希望听到、看到历史演进到现代后应有的生动性、直观性,希望在一种“触摸历史”的状态中体会历史的演进及规律,这是与听讲中国古代史时根本不同的学习心态,我在不少次的课后调查问卷中深有体会。

    如果说“中国古代史”的讲课,因为讲授内容的时代性原因,不可能提供大量具体的生活图片、人物影像的话,如果说以前因为种种原因,具备一切条件的“20世纪中国史”课程不能提供是情有可原的,那么,作为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专业教师,在不存在难以克服障碍的前提下,至今仍不能为学生提供这一切,则是一种不合教学规律的做法,难辞其咎。

    备课时,我特别注意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影像、实物,尽量利用展览或课件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们,从他们对孙中山讲话录音的惊愕中,从他们对抗战影视的观看中,从他们阅读《北洋画报》、《人民画报》的眼神里,从他们对日本侵华战争所带来巨大灾难的感受中,从他们在听讲“大跃进”民谣的苦笑声中,从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狂热气氛的体会中,从他们在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巨变的影像欣赏中,我明显感觉到,通过欣赏历史,现代历史所独有的令人神往的信息与启示无声地散发开来,正悄悄地流人他们的心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8338.html
本文标题:激发学生热情的钥匙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