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论略(2)

时间:2013-01-2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论略(2)
 

    3。盼“量移”复用的希望与失望。

    诗人为了早日结束“请居愁寂似幽楼”的生活,使沉沦的生命重新得到确认,从而再度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便把希望首先寄托于君主的“量移”复用。元和元年正月,宪宗改元下大赦诏令:“自正月二日昧爽已前,大辟罪已下常赦不原者,咸赦除之。”此举,似乎在诗人眼前呈现了一线光明。但他不曾想到,同年八月,宪宗又下诏令:“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哗、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希望的火花转瞬即逝,这使诗人主观愿望与客观限制发生了剧烈的冲突。面对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灵陷入了深探的痛苦之中。他在‘阿娇怨》中,用“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的细节描写,微妙婉曲地展示了失宠后的陈皇后在渴望中跃动的情感,用“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的快速转接,使读者体会到陈皇后那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遂、重堕失望的惆怅和裴哀。而这也正是诗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4。求“援引”的热望与重人格的自尊。

    刘禹锡寄君主“量移”复用的希望失落以后,并没有停止对复用途径的寻觅。他曾多次投书故交友人,求其援引。特别是同时被贬、同被明令不予“量移”的八司马之一的程异得到援拔后,他的这种希望就愈益强烈。他的《咏古二首》就是这种心态的真实表露。其一借司马相如为被贬的陈皇后作《长门赋》以冀复幸的故事,明示友人“一朝复得幸,应知失意人”。其二借汉光武帝不忘旧情之古事,提醒友人“初心不可忘”,诗中望援引的意思亦甚明朗。复用从政虽是他朝思幕想的心愿,但他却决不贡缘附势,决不被急切的用世之念模糊沾污作人的尊严。长期逆境生存使他的人格得到了磨炼。他时时告诫着自己“羞为洛阳拜尘友。”他希冀着“水朝伦海”,又坚守着“兰在幽林亦自芳”的情操。《咏史二首》其一便是诗人重人格自尊的坚定表白。诗的前两句披笔直入史实,赞扬不趋炎附势的任少卿并借以自励,后两句“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砒柱”字字千钧,直抒胸臆,显示了诗人不屈服于环境的压迫、不迷惑于贡缘附势的诱引、高标独立的人格尊严。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环境的互相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

    5。拯世济物的人生理想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有拯世济物、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刘禹锡自幼就“厚自淬琢,靡遗分阴”,③弱冠以后连登三科,更激励了他一展鸿图的志向。《登司马错故城》、《经伏波神祠》便是其心曲的抒写。诗作歌颂了曾使“西南奠遐服”的春秋名将司马错;礼赞了“筋力尽炎州”的东汉名将马援。诗人在对英雄人物的深深缅怀和敬仰之中,表露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志。但是,理想往往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他面对着英雄故城的萧索冷漠,不禁痛心疾首,联想到了马援遭逢的“慈苗之冤”而“翻思马少游”了。读了这徉的诗作,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志向远大而又被现实政治重压的痛苦灵魂的徘徊低唱,感触到了诗人那发自内心深处的阵阵悸动。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327.html
本文标题: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论略(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