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论略(3)

时间:2013-01-2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论略(3)
 

    6。再贬后的教训。

    元和十年初,刘禹锡奉诏返抵长安,结束了“枉诸逢春十度伤”的朗州滴居生活,他抚今追昔,无限感慨,发语诗端,触恼当政,旋既又被再贬连州。面对这始料不及的打击,刘禹锡“吞声咋舌,显白无路”,再一次切身感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他在“迹卑易枉,无路自明”的处境下,借咏史之作隐含政治斗争的经验教训。他赴连州途中所作的《题淳于饭墓》就是这样的诗作。诗人面对古墓,发出了轻轻的叩问,为什么淳于姐出身“赞婿”却能以“先贤”名列史籍?接着诗人自己作答,原来是他“窝言本多兴”,因此,才“放意能合权”。而自己却给执政者以“语涉讥刺”的把柄,再受重创。两相对照,诗人还能说什么呢?所以诗也只能以“我有一石酒,置君坟树前”的动作描写作结。看来,“舌端之孽,惨于楚铁沙的教训,诗人是铭刻心间了。以至于文宗大和二年,57岁的诗人至长安“再人金门籍”时还不断地告诫自己“不敢为文学解嘲”呢?

    7。辨是非、求公正的信念。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卒。刘禹锡仍未能内迁还朝,而是改放夔州刺史。看来“专城管云”的身份是万难改变了。这期间所作的《八阵图》诗,尽管仍有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赞颂,但细索其意已不再包含着自己的事功志向。诗人通过对八阵图遗址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却依然如故巍然不动的景观描写,用高度的艺术概括,语意双关,将历史和现实给结起来,以“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的斩截之句,表现了诗人辨是非、求公正的坚定信念。

    综上所析,可以发现这样的特点,诗人从自我观照的需要出发,选择各种历史材料,多角度、多层面的表现贬滴诗人的真实心态,清晰地勾画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透过咏史怀古的形式,涌动着的是诗人时而深婉细微,时而奔腾翻卷的情感波澜。尽管诗作中也表现了诗人面对厄运曾有过的失落和徘徊,但更主要的是体现着诗人对生命沉沦的顽强抗争,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对人格尊严的大力张扬,显示了“诗豪”深刻的生命体验。

    穆宗即位后“永贞革新”已不再是朝野最敏感的热点。此后,尽管诗人又相继为夔州、和州刺史,未能结束磨难磋陀的贬滴生活,使其生命价值得到重新确认,但诗人身上的政治重负还是感到了些许的轻松。他超越了自我,又融合着贬诚造成的深入骨髓的痛苦体验,以更大的精力,更深沉的情感,以其博通经史,见微知著的才识,集中地对社会盛衰进行思考。或抒写诗人对社会变化的体认。或探索历史进展的原因,借古寓今,托古讽时,警示当政。呈现了由自我关照到社会关照转移的显著特点。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327.html
本文标题: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论略(3)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