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谈“众宾拱主”手法在《阿Q正传》中的运用

时间:2013-01-2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谈“众宾拱主”手法在《阿Q正传》中的运用

    关于小说创作中人物描写的宾主手法,前人早有论述。明代李卓吾,清代金圣叹,毛氏父子都用此法评点过《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金圣叹说:“夫读书而能识宾主旁正二者,我将与之遍读天下之书也。”①可见一部小说无论长短,其人物皆有宾主之分。鲁迅小说《阿Q正传》。作为主人公的阿Q,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其典型意义体现在所有人物的活动上和整个社会心理的基础上,即“主”的存在是以“宾”为前提的,正如金圣叹所说:“既得主,仍不弃宾,文章周致之甚。”那么,这个拱主之宾又是什么呢?

    小说第九章《大团回》中这样写道:

    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篷的车,几个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起。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后面怎样,阿Q没有见。……

    他省悟了,这是绕到法场去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妈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

    可悲的阿Q糊里糊涂地让“革命党”捉去游街、示众、枪毙,而他的周围是“蚂蚁似”的看客,这热情有加的人群便是阿Q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当时的社会心理基础。阿Q的被杀赢得了一片喝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喝采者竟是阿Q的同类,假使阿Q之被杀激起了同类的同情和眼泪,哪怕是免死狐悲的恐惧也罢,则我们在为阿Q洒上一片同情的泪水之余兴许还会在心中涌起一些希望,但阿Q的被杀引来的却是“张着嘴的看客”和“蚂蚁似的人”,更可怕的是这些同类“以为枪毙不如杀头这般好看”,足见这些人充当看客经验之丰富。因为愚昧和无知,他们为同类的被杀而喝采;因为这喝采,阿Q的死也便成了世上最残酷最让人颤栗的事情。无疑这喝采给阿Q之死蒙上了一层愈加浓重的悲剧色彩,使我们卒读之后的心里象压上了一块沉重的大石。这便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宾主手法的高妙之处。

    《阿Q正传》是以“宾”的循环出现来突出“主”的悲剧意义的,这种手法类似于诗歌中的复唱艺术

    被示众砍头的阿Q“在无意中,却在路旁的人丛中发现了一个吴妈”,“阿Q在喝采声中,轮转眼睛去看吴妈,似乎伊一向并没有看见他,却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这吴妈就是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的那个阿Q欲爱不成的女佣。在第四章,阿Q向吴妈求爱,闹了一场恋爱的悲剧,他的毡帽被地保索去,棉被赔了赵家的香烛钱。最严重的是损害了吴妈的声誉。阿Q的轻狂让他觉得无颜活在世上,淌若不是少奶奶劝说,吴妈怕早已“质本洁来还洁去’,寻了短见;阿Q的举动无疑使他成了这个女人心目中的洪水猛兽,自此以后“避之唯恐不及”。可是使人费解的是,险些自绝于人世的烈女,如今面对这个可恶男人的死毫无反应,“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此时此刻,昊妈心中的节烈观恐怕早已烟消云散。至于阿Q为什么被杀,谁要杀他,并不重要,在她心目中原来有一种更强烈的东西,那就是充当这热闹场面的看客。“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这便是阿Q的同类!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相关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559.html
本文标题:谈“众宾拱主”手法在《阿Q正传》中的运用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