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阿Q:国民灵魂的一面镜子

时间:2013-01-2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阿Q:国民灵魂的一面镜子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发表已六十多年了。关于阿Q这个形象,引起过热烈的争论。不管人们怎祥评论这部作品,鲁迅始终认为:阿Q是他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是封建主义统治毒害的“沉默的国民灵魂”。后来,鲁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仍然坚持这个看法,认为阿Q是“暴露国民弱点”的艺术形象。在《答(戏)周刊编者信》中,鲁迅又说明了他创作此作品的目的和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诱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象是写自己,又象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鲁迅先生是把阿Q当作被封建主义统治摧残和损害的国民灵魂的典型来创作的。他苦心塑造这样一个典型形象的目的,就是要铸一块明亮的镜子,摆在每一个国民面前,让他们照一照自己的灵魂深处的丑陋的一面,从而反省改造自己。

    那么,阿Q是怎样一个人?从他身上反照出的国民灵魂又丑陋在哪儿呢?就此问题,谈一下拙见。

    阿Q其人,一言以蔽之,是个愚昧、鄙俗而又油滑的穷光蛋。说得文雅些,阿Q是个“割麦便刽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的被人称为“真能做”的赤贫的雇农。

    阿Q的赤贫,首先在于他的无家无业。他的落脚地是土谷祠。他维持生活的唯一来源便是给人家做短工。尽管他割麦、撑船、春米都做得来,却常常吃不饱肚子,这种生活状况使他“瘦伶伶的”,“小辫子也是黄的”。一副典型的不得温饱的东亚病夫的模样。这不正是旧中国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一代农民的缩影吗?

    阿Q的赤贫还在于他的无名无姓,无亲无故。阿Q无父母兄弟,亲戚朋友,甚至连个姓氏都没有。有一天,他忽然要姓越,赵太爷得知后,感到受了拈污,毫不留情地痛斥阿Q:“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阿Q铂时代就是这么不公平,连那些毫无意义的抽象的姓氏也赋予了森严的等级。阿Q人穷,就无权拥有自己应该有的尊严·更不配与富人同祖同宗。阿Q的壕遇,不正是那些被人踩在脚底下的劳苦大众的写照吗?三

    阿Q的不幸,除了他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孤独,还在于他灵魂被茶毒,性格被扭曲。

    尽管阿Q没上过学堂,也从不读书看报,然而他一谈起正统的封建伦理来却是津津乐道。诸如“男女之大妨”,“造反就该杀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阿Q都如数家珍,虔诚信奉。但是,如此正统的阿Q仍然逃不脱统治者的欺压。在阿Q的生活的圈子里,除了静修庵的小尼姑,谁都来欺负他。阿Q的生平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杭。”阿Q也萌生了改变现状的内在要求,但他的反抗很快遭到惨败。就连他要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别人都不允许。在如此强大的压力之下,在多次反扰连遭失败之后,阿Q感到自己实在无力改变受屈辱的现实。为了活下去,就得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法—精神胜利法。这就形成了阿Q的独特的个性: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

    请看,他人生的几个镜头: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335.html
本文标题:阿Q:国民灵魂的一面镜子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