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语文教育的另一种积累(4)

时间:2013-03-16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语文教育的另一种积累(4)
应用.比如一年级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四年级时再重读,描绘《江雪》展现的画面;六年级讲读课文时,遇到适合的场合,老师用“孤舟蓑笠翁”形容孤独而不屈的人,鼓励学生也来这样试着引用。当然,读一讲一用三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低年级学生能够理解的,不必拖到中年级;中年级理解不了的,可以留到以后再说;不能运用就不要牵强附会;理解也不要求完全彻底.利用记忆的回涨现象,并不排斥意义识记,老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比如文配乐、诗配画、使用多媒体,激活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入境”。也可以与内容相似的现代诗结合起来,比如《赋得古草原送别》与现代流行歌曲(小草》的歌词一起学。

不要陷进“翻译”的误区。小学生没有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任务,可适当做些注解,但不要依靠注解教学

5.提倡自学。教师只规定学习的最低数量,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篇目,三年级开始自己想办法了解一点有关的知识,自己朗读背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织举办朗诵会、背诗比赛、诗配画展览等。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允许存在差异,在学习的数量和具体内容上只提基本要求,留下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为此,教材和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6.小学生学古文,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一部分。这句话一方面强调古文对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有熏陶和渐染的作用,一方面是说古代那些有生命力的语汇可以为我所用。假如不能古为今用,费那么大事学古文就没有意义了。特别是成语、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古籍中著名的事件人物,都要鼓励学生练习着用到自己的说话和作文中,哪怕开始用得不伦不类,甚至牛头不对马嘴,也不要放弃。老师要做这方面的表率,博闻强识,给学生做示范。对学生要多做正面鼓励,不硬性要求.

当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认同时,他对这种文化的吸收就会变得自觉、深入而持久。在这之前,还要靠教育者(包括社会和家庭)有意识地灌输。意义识记的东西如同后天吸收的营养,本节讨论的,是要把民族文化当做中国人的DNA遗传下去,使之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29453.html
本文标题:语文教育的另一种积累(4)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