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如何引导学生打好文献功底

时间:2013-05-14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如何引导学生打好文献功底

我们现在大学历史系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学生在一些通史类的课程中投人的力量太大,四年下来,除了看几本教材,很少或基本上不读古书,这怎么行呢?历史研究要以史料为基础,一切观点、认识、概念、命题,都是从史料中得来的,而所谓史料,对于研究中国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人来说,主要的就是古书。不读古书,就无从直接接触史料,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不会有真知灼见。而且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学习、研究历史,总要有一种“历史感”,就是对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熟悉与理解,而这种理解,不是只看几本教材或者现代人的什么专著、论文能够达到的,必须大量地阅读古人的著作,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的修养,俗话称有了一定的“书底”,才能够真正与古人“对话”,才能够具备陈寅格所说的对古人的“了解之同情”。当然,在大学期间,不可能要求学生读太多的古书,但起码应该给学生以读古书的训练,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去阅读、钻研基木古籍,要让他们知道,中国都有哪些古书,古书都有哪些门类,各门类大致情形是怎样的,哪些书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可以缓读的,研究某个问题,大致应该到哪些古书里去搜寻材料,等等,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大学期间是应当获得的。

有鉴于此,我们学院自2004年秋天起,开设了“历史文献学基础”课,院领导让我来担任这门课的主讲教师。这门课每周两节,上18周或19周。我多年来给研究生开设历史文献学课程,侧重于讲目录与校勘;如今给本科学生开课,课名加上了“基础”二字,意在强调讲解基础知识,同时也想不受正规的历史文献学学科范围的限制,增加一些与阅读古书相关的知识。但这门课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在这三十几堂课里给学生打下较好的文献功底(或者说是国学功底),达到使学生了解古书、熟悉古书,进而能够很好地利用古书的目的,这些问题还是让人颇费斟酌。

历史文献学中的“历史”二字,不应当理解为有学科的意义,就是说,这个“历史”,不是一般所说哲学、文学、历史那种学科意义上的概念,而应是指“古代的”,“历史上的”,因此,历史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其实内容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关于古书的学问。一般讲历史文献学(或古典文献学),大多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这三大部分为骨于。这固然不错,但我们今天开课,还是应有一定的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目录学当然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的读书人,历来有重视目录的传统,清儒早就说过,目录之学,乃是学中第一紧要之事。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当年张之洞感慨良师之不易得,曾对向他求教的学生们说,“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门径矣”。这一诀窍,至今并不过时。好的目录书,确实能够引导学人人门,使人在茫茫书海面前,能够分清路径,抓住头绪,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课上用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目录书的体制、种类、用途等等,对较为重要的目录书,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提要》等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6583.html
本文标题:如何引导学生打好文献功底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