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关于中国古代后期史教学及创新的几点体会(5)

时间:2013-01-23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关于中国古代后期史教学及创新的几点体会(5)
 

    布置撰写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绩占学期总分的20%)。大一学生的学期论文与大二以后的学年论文相比,无论是字数还是学术上的要求,都要低一些,主要作为一种人门的练习。但这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反映,更是学生开始进人史学研究的第一步,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予以充分重视。笔者一般将这种小论文放在课程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布置,给学生以较充分的时间。题目有一定的选择范围,不宜太窄。选题一般是指定学生阅读一定的史籍后展开,如“读两唐书后评述某唐代人物”。特别要求论文必须体现出确实看过了史书,而不是只参阅了今人的论著。对于论文质量,不要求学生一上来就深人精细,也不要求一定要有创见,而是把关注点放在论文格式上。因为学生以前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实践,首先需要在这方面定好规矩。从历届学生的情况看,大一学生文章中最普遍的问题有:引用史籍和今人论著不规范,不会出注,注中引用书目不注明版本;论文体例不严整,行文随意,有相当一部分人明显带有中学作文甚至散文色彩;论点、论据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欠缺,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在每次布置论文时,笔者都要先向学生介绍历史论文的特点、写作规范和要求;布置完以后,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选题和写作中的疑难;论文完成后,认真批改,每一篇都要作出批语和建议;最后,要专门抽一个学时为学生讲评。笔者的感觉是,大一期间学生的论文训练头开得好不好,对他们今后的研究能否走人正轨关系甚大。而教学中一开始就在一系列技术问题上严格要求,是这个训练中的最基本保证。也唯有如此,我系作为国家基地的严谨正规的特色和学风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新世纪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必须解决教学手段的更新问题。为解决旧的教学手段中缺乏直观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缺陷,必须使用电脑多媒体教学。从1999学年起,本课程在全国高校历史系中率先使用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推荐的《多媒体中国通史》软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1999年,教育部专家来我校检查时,笔者利用该软件辅以自己补充编制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在本课教学中,为专家们进行了演示,反映良好。笔者为此软件撰写的述评论文在国内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几年的使用中,我们发现上述软件还存在缺陷和有待改进之处。现在这类课件在全国已经不少,但有一个通病,就是教学纲要和史料、图片、视频素材之间的链接不好,大多数实际土只是历史图片的展示。有的也有文字教材,但只是把文本教材直接贴到幻灯上,与其他素材没有有机地结合。因此这类教学软件或课件,只能依靠演示图像的赏心悦目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演示内容限制了其演示时间,也难以有学术深度,使其只能在不多的课时中作为课程的点缀,不能全程进人课程。现在中学教育系统已经创办了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在创建高校各学科的教学平台,这种平台资源丰富,信息量大,但受网络流通限制,在课堂教学要求及时、快速调动信息时,其时效会受到影响,教师也不容易进行主动型的教学设计。总之,更好的单机版电子教材对课堂教学还是必需的。笔者近年和孙立群老师合作编制了更适合高校教学的《大学中国古代史》多媒体电子教材。笔者主编《中国古代后期史》。教材的制作贯彻了以下思路:1。紧扣教学大纲,反映新的教学思路,教材完全为课堂教学服务,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使用。2。不再简单地把电子教材做成多媒体素材库或电子版的图说中国史,而是突出了素材之间的多重链接,更方便教师讲授中的即时调动、使用和发挥。3。除了图像、照片外,素材中大量增加了学术性的图表分析,增加了数十万字的参考史料库。课程每一章节叙述都有相关史料链接,从而使软件突出了大学教材的学术性特点。编制工作完成后,在历史学院第一个全程运用到课程中(即每一节课都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电子教材已上挂我院史学网站,和孙立群老师编制的《中国古代前期史》配套组成的《大学中国古代史)多媒体电子教材,也已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最近,《多媒体中国通史》软件的作者,现为教育部多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的西北大学陈峰教授来我校,他肯定地表示我们的这套光盘在课堂教学的功能上比以往电子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预计,只要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我们这门传统的老基础课定会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

  [论文致谢词]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8334.html
本文标题:关于中国古代后期史教学及创新的几点体会(5)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