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古代小说戏曲的其意蕴(2)

时间:2013-05-0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古代小说戏曲的其意蕴(2)

    后花园式作品的创作者们的这种心态使他们的作品在展示反封建礼教这一主题的同时给人以诗意多于战意的感觉,消解、冲淡了作品的反礼教意义,千篇一律的大团回结局正是这种消解、妥协的有力佐证。此外,后花园作者的创作心态导致了创作题材的狭窄(多为名门贵族之后人的爱情生活),作品人物活动空间的缩小(家庭内部,甚至仅局限于后花园,这就使作品缺乏如《水浒传》等小说的社会深度和广度,同时使视点从广阔的社会斗争拉近到狭窄的后花园中来。无形中,后花园成了在“灭才情而尊吏法”@的明清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寄托,成为田园、山林、青楼的替代品,并因结合了山林田园之趣,声色之娱而更具有吸引力。在这个天堂里,以浪漫和理想为基调的园林柔性闲适文化意识,表现出强大的中和性,一方面,在作品中“它使社会人生悲剧在自然悲剧意识中得到消解和弥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消解后的和谐”。另一方面,它同样使作者在后花园情结中得以调和人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达到平衡。这就是后花园情结的消解作用。

    当然,在大多数后花园式作品里,后花园的这种消解作用并不是作品的主题,他们的反封建意义还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从造成后花园情结的这种消解效果的原因深人研究,我们还会发现,后花园作者的创作心态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功利主义文艺观大异其趣,带有浓重的非功利倾向和鲜明的消遣性。这两者异形同质,都表现了中国士大夫阶层长期以来形成的将文艺、自然(园林)、爱情联系在一起的独特审美意趣。

    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深刻影响.古代作家们形成了道德和艺术合一的艺术观。表现在创作上,文学作品往往显示了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从孔子的“兴”“观”“群”“怨”始,历代文人均多劝诫。如王充说:“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沈德潜谓“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小说本为“稗官之流”,但也被认为应“劝善惩恶,动存鉴戒”函。展示市井生活的小说集“三言”的书名“普世”“喻世”“醒世”更清楚地表现了这种观点。

    然而,在大多数后花园式作品里,几乎很少出现传统的功利性倾向,无论是《西厢记》或者是《牡丹亭》,是《金钱记》还是《墙头马上》,其主题表达并非着重于“劝善惩恶”而是向反礼教的爱情,自由方向伸展。当然,这取决于题材本身的性质,但这种反非利的倾向在后花园作品中大量出现,显然与中国士大夫对园林与爱悄这两个后花园情结的重要因素的审美观点有密切关系。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5173.html
本文标题:古代小说戏曲的其意蕴(2)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