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试论顾城和他的诗(3)

时间:2013-05-0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试论顾城和他的诗(3)

    《滴的里滴》是诗人反文化的宜告。它的焦虑和崩溃主题与新弗洛伊德主义者霍妮(K Homey)的文化焦虑理论不谋而合。可以用来解释诗人在文化冲突、自我与环境冲突中的分裂人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极端偏激的反文化心理。这一时期也是诗人所自以为的“反文化”时期。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集体无意识主题。作为表现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意象之一的鱼,最具概括力的代表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双鱼图。荣格认为,他象征天地之间的“无差别的”完美和谐,它被称为“道”,“‘道’的状态就是世界之初,事物还无所谓始。这种状态正是大智大慈者努力取得的状态。阴和阳两极对立统一的原则,正是一种原型意象”,“‘道’可以是任何东西,我把‘道’叫作共时性(Syn-chioni city) ”这无疑和顾城对“道”或“自然最大的特征是没有分别”的看法完全一致。

    这不禁让我想起梵高的一幅叫《星月夜》的画。在画面中巨大的游涡状的星光、极端扭曲的树枝无一不象征了画家当时失控的精神状态。致使今天我们看来仍有一分心有余悸的感觉。而顾城却以鱼这一象征万物和谐统一的原始意象,弥合化解了狂躁和隐秘的心理投影,而免于深度的精神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以理性调节了自身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在八十年代末,隐居海外孤岛,实现自然乌托邦理想后不久,诗人再一次碰到了现实中对自然与自性的“可怕的毁灭“自然并不美好,自然中间有老鼠、跳蚤……自然是一些吃来吃去的嘴巴,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在自然之中,我发现我的本性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是属于天的,或者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它是盲目的,这统治像蚂蚁一样到处乱爬……我的思想也并没有停下来,思想只是一个藉口,当我说‘我不要’的时候,我的本性、魂魄依旧在活动。在折磨我,我必须找到一个形式来抵消它。……有时候我就像发疯一样在这个岛上快走,我停不下来,也不想吃饭,精神大得不得了。最后没有办法,我找了块大石头,抱在怀里,才能慢下来走回家。从对社会、对文化的背离,到对自我、对自然的背离,诗人只能选择做了当代的西西弗斯,每天靠搬运沉重的石头来对付“失重”的恐怖,克服一种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终于在几年后,诗人说“我醒了”。认为自己终于领悟到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分裂的自我暂时复合了。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5235.html
本文标题:试论顾城和他的诗(3)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