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试论顾城和他的诗(5)

时间:2013-05-0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试论顾城和他的诗(5)

    “一个人不能进免他的命运/他是清楚的/在呼吸中在他长大的手掌里/在他危险安心地的时候/……/我所做仅仅如此/拿起轻巧的夜的酒杯/你们真好像夜深深的护术/一点也看不见后面的树枝”。

    在诗人心理冲突中有两极,一是对死亡与宿命的清醒理性:“一个人不能避免他的命运/他是清楚的”;一是付生命与净美的执着迷狂“你们真好象夜深深的花束/一点也看不见后面的树枝”。可惜的是。在无意识的黑夜中,诗人没能如愿进人澄明的“无我之境”中,反而掉进了泥泞的难以拔足的“唯我世界”。

    在西方,有亚当夏娃被逐天国的故事,而天国一旦失去,人类便再无重返伊甸园之日。从无知无觉的幸福,到日甚一日的痛苦,最后是无可救药的绝望……直到今天,西方的文化仍在慢慢的回溯之途当中。在古代的中国,老子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一切礼节的出现,都是由于“道”的丧失,维护礼节愈甚,就证明“道”的沦丧愈甚。老子也意识到,作为一切本原的“道”一旦丧失,人也再不能复归原本的人,只能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优”,“尽量克服自己的私欲,以求无限地接近“道”。

    顾城却没有老子般的睿智,过分偏执于“有我无我”之境,反而离“无我”之境越来越远,最终酿成了一出惨烈的悲剧。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刘像轻盈清澈的水流。润万物而不争,随遇而适,顺时变化,无所执着,才是最接近于“道”的。一切的强求,执著,即使是执著于“有无”(此乃最大的执著)。也是与“道”相悖而行的。这种对抗对诗人无疑是太尖锐了。尖锐得总有一天会自栽。

    其实,诗人在很早的时候就为一些东西作着准备。在他的诗中,“死”是一个贯穿的主题,与“童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儿童之所以可爱,就在于他不会堕落为成人,浸淫世俗,他向夭亡前进。死亡是转人新鲜生命的升华。"Tfl BE OR NOT TO BE"对于顾城不是一个问题,他不是哈姆雷特,他是中国式的真人,“换个角度也可被视为魔鬼”真人。死亡是美丽的:闭上眼,世界就不复存在了;进人死亡,无为就转为无不为。死亡解决了一切的生之悖论。“凶手/爱/把鲜艳的死亡带来”“爱”字单列一行,语义歧出,可谓自然而妙,谁知竟成徽语。可以说,诗人一直在预习着死亡。诗是他的唯一生存方式,唯一逻辑,唯一的人际关系,这使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罕见的纯粹诗人—以诗学为伦理哲学的人。面对世俗的强而有力,诗人自有一套应付的武器。“齐物者齐天,冥冥之中,忽然发展为无法者无天”刘置俗世的伦理教条于不顾,他义无返顾地追求着纯诗学意义上的生存。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5235.html
本文标题:试论顾城和他的诗(5)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