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试论顾城和他的诗(4)

时间:2013-05-09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试论顾城和他的诗(4)

    在八十年代末,隐居海外孤岛,实现自然乌托邦理想后不久,诗人再一次碰到了现实中对自然与自性的“可怕的毁灭、“自然并不美好,自然中间有老鼠、跳蚤……自然是一些吃来吃去的嘴巴,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在自然之中,我发现我的本性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是属于天的,或者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它是盲目的,这统治像蚂蚁一样到处乱爬……我的思想也并没有停下来,思想只是一个藉口,当我说‘我不要’的时候,我的本性、魂魄依旧在活动。在折磨我,我必须找到一个形式来抵消它。……有时候我就像发疯一样在这个岛上快走,我停不下来,也不想吃饭,精神大得不得了。最后没有办法,我找了块大石头,抱在怀里,才能慢下来走回家。从对社会、对文化的背离,到对自我、对自然的背离,诗人只能选择做了当代的西西弗斯,每天靠搬运沉重的石头来对付“失重”的恐怖,克服一种生命无法承受之“轻”。

    终于在几年后,诗人说“我醒了”。认为自己终于领悟到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分裂的自我暂时复合了。望,也不预设悲剧”)的心理状态,进人了短暂的平和无事的自然之境。“自然”成了诗人的上帝。对于“自然”,他有个独特的解释:“自”是自己,万物都有的自己;“然”就文言文的解释就是同意,—“自然”也就是我同意我是这样。诗人提出了与“无为”相对的“无不为”作为直达“自然”的本心之路。

    然而,一边强调“无我无不我”,“以观之,物无贵贱”,诗人在另一方面却深深陷人了对“女儿性”的痴迷。按诗人自己的说法,早在1980年到1981年间,他就开始感到“永恒女性的光辉”。1992年在题为《浮士德·红楼梦.女儿性》的谈话录中,诗人对“女儿性”进行了系统细致的辨析,认为它体现了人性与佛性相和谐的最高的梦想:“女儿性是通过女儿表现出来的,或者说是女固有的那种微妙的天性,此性既色既空,无树无台,亦无尘埃,只像一朵花映出她的微笑。”它的最大特点是“净”,因此,男性的醒悟在于领悟到自身的虚幻,而女儿却无需这种领悟,因为她们自身就是上天“无尘的花朵”。这种贾宝玉式的对“女儿性”的病态理想化虚构。对女儿性的执著,及性别身份的宿命式规定,完全背离了诗人“无我无不我”的行动原则。所以当那些“女儿们”终于挣脱了诗人一厢情愿的“女儿性”,纷纷投人社会后,诗人的崩溃与非理性的悲剧结局,就可以预见了。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45235.html
本文标题:试论顾城和他的诗(4)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