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词语注释的利弊

时间:2013-06-0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词语注释的利弊

用注释解释词语,是教学词语意义的传统方法,也是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水平的传统方法。由是,各种各样的中小学生词典应运而生,对词语的解释越来越繁复:单一义、多义;基本义、派生义。引申义、比喻义;主要义、次要义,原来义、文中义……这还不够,还必须知道每个词素的意思;高中生还得知道某个词语先秦时怎么讲,汉代后怎么讲,现代又是什么意思,还需同时记住并能运用相关的概念、定义。可以想见,学生搞这种考证训话的工作,需要多少时间,费多大精力啊!记忆词语注释真是学生巨大的学习负担。

这么高的投入,能产生多少效益呢?

我们曾经分析过语文的模糊性.许多词语无论怎么做注,都很难准确表达它们的意思。比如,《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版)把“沉醉”解释成“大醉”,把“封闭”解释成“严密盖住或关住使不能通行或随便打开”,把“景致”解释成“风景”,把“傲岸”解释成“高傲,自高自大”,这些解释不能说不对,却总使人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这样的例子,在词典中可以随手拈来,不是著作者水平有什么问题,而是确实无法准确表达。既然注释无法确解,有什么必要背呢?

由于准确注释太难,就产生了另一种情况:词语注释比词语本身还难理解,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绑”的注释是“用绳、带等缠绕或捆扎”,“门”的注释是“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包围起来的地方的出人口”,“盼望”的注释是“殷切地期望”,这类情况俯拾即是。既然注释比词语本身更难懂,抛下容易的,纠缠在困难中又是何苦?

社会生活广阔无际,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其间,词语赖以存在的语境千变万化,注释无论如何不能涵盖特定语境中的全部特定意义.让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死记硬背注释上,客观上是引导他们脱离文章的整体内容,孤立地认识词语和理解语言。有大学毕业生回忆《鸿门宴》一文,只记得“a肩”、“目眺”、“危酒”的意思和“樊啥”的读音,全然不记得鸿门宴上发生的事情,甚至不知道“樊啥”是人还是物.这个例子生动地

  [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范文]   [德育论文]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50296.html
本文标题:词语注释的利弊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