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民族化:民族审美实践的过程(4)

时间:2013-01-25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淡淡 点击:

民族化:民族审美实践的过程(4)

    民族化是一个继承与革新的过程,亦是一个同化顺应的过程,而同化顺应都需要有一个自身的模式(定式),没有这个定式,就谈不到同化和顺应。这个模式即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但只有同化,没有顺应,即只有继承而没有创造就只能退化和僵化。只有在同化的基础上顺应,才能保持平衡,又打破平衡,发展本民族的文学。继承的目的主要是革新、创造,继承传统就是为了突破和发展传统,在传统中注入新的因素和生命力。继承遗产必须坚持批判吸收的原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对文化遗产中的“有价值的一切东西加以摄取和改造。唯有在这种基础以及在这个方面上的更进一步工作……,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我们

    只有对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原则,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革新、创造,才能“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洋为中用”就是批判吸收西方近代以来的积极成果,建设并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文学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对本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而且还受制于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也是民族化的另一方面。在这个间题上,我们既反对文学上的排外

    主义,抱缺守残,还要反对民族主义、数典忘祖。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是文学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各民族有成就的作家,都善于从本民族的现实生活出发,来学习、吸收其他民族文学的精华。以我国现代文学为例,鲁迅先生适应表现中国现实生活的需要,吸收外国文学中有益的东西加以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我国新文学的表现形式,为发展我国现代革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也曾受到海涅、雪莱以及惠特曼的影响。他从反映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表现自己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出发,吸收了外国诗歌中的积极因素,以为自己所用,创作出深为中国人民喜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诗歌。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李金发、艾青等人的诗作,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技巧。在近现代,东西方文学的大交流是最重要的世界文学现象,美国的庞德,英国的乔伊斯,法国的克劳德尔、马尔罗,德国的海斯、布莱希特等作家都明显地受到东方文学的影响。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表现为一种双向对逆运动,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中互相吸收、取长补短,使本民族的文学得到繁荣和发展,成为一种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新文学。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致谢词]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19300.html
本文标题:民族化:民族审美实践的过程(4)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