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浅论教学的有效性(3)

时间:2012-12-17 来源:无忧教育网 编辑:丫丫 点击:

浅论教学的有效性(3)

    不可忽视的“另一半”,同样也是重要的,就是对同一个疑点,寻找多种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强调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多种可能性,这种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个遗忘的角落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两种思维的途径和方向不同,相反相成,互为补充,在教学中,都应当受到同样的重视。当然在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中可以有所侧重。

    鼓励学生“距师”发问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善于发问,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发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也是学生力图把握有效知识的表现。疑问,既是学生思考的产物,又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气氛和条件。

    发问有种种,特别要鼓励学生能“距师”而问。所谓“距师”,就是不拘于教师的讲授,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见解,多侧面、角度地探讨同一问题的答案。这种发问,既是对教师的信任,又是对真理的追求。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想可以得到更好的交流,学生在学—疑—思—问—悟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调动、积累有效知识.

    “距师”而问,是教师实施民主教学的产物,它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培养他们善于思索、虚心好问的良好习惯,这对掌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

    开发“应用”的渠道

    “应用”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是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和深化,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一个环节。

    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有特殊含义的,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可以是真刀真枪的,而更多可能是模拟的.面对一定的任务或问题,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着手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调动学生的全部知识、才能和智慧,在知识的迁移中,只有那种有效知识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随着“应用”机会的增多,学生对增加有效知识的要求、欲望也会增强,这能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应用”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开辟渠道,每一活动的要求不要提得太高,发表一个新见解、解答一个问题,写出一篇短文,都是一种“应用”,这种训练能结合课程经常进行,是十分有益的。

  [专业毕业论文专题]   [论文致谢词]   [德育论文]   [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地址:http://www.edu399.com/lw/jy/7604.html
本文标题:浅论教学的有效性(3)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